服務熱線:400-616-7110

生逢亂世,他棄官從醫,終成中華醫圣
- 分類:集團動態
- 作者:
- 來源: 國家人文歷史
- 發布時間:2021-03-05 08:53
- 訪問量:
【概要描述】東漢末年,河南南陽。恰逢隆冬大雪,天氣異常寒冷,很多百姓因此凍傷了耳朵,他們紛紛求助一位名醫。這位名醫想了一個辦法,將羊肉、生姜、辣椒等具有散寒功效的食物與藥材剁碎包在面食里,捏成耳朵的形狀,煮成一鍋湯藥,給病人服用。人們吃下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只耳朵也逐漸變暖。這藥的名字叫“祛寒嬌耳湯”。嬌耳,據說是餃子的雛形。而這位名醫,就是醫圣張仲景。
生逢亂世,他棄官從醫,終成中華醫圣
【概要描述】東漢末年,河南南陽。恰逢隆冬大雪,天氣異常寒冷,很多百姓因此凍傷了耳朵,他們紛紛求助一位名醫。這位名醫想了一個辦法,將羊肉、生姜、辣椒等具有散寒功效的食物與藥材剁碎包在面食里,捏成耳朵的形狀,煮成一鍋湯藥,給病人服用。人們吃下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只耳朵也逐漸變暖。這藥的名字叫“祛寒嬌耳湯”。嬌耳,據說是餃子的雛形。而這位名醫,就是醫圣張仲景。
- 分類:集團動態
- 作者:
- 來源: 國家人文歷史
- 發布時間:2021-03-05 08:53
- 訪問量:
東漢末年,河南南陽。恰逢隆冬大雪,天氣異常寒冷,很多百姓因此凍傷了耳朵,他們紛紛求助一位名醫。這位名醫想了一個辦法,將羊肉、生姜、辣椒等具有散寒功效的食物與藥材剁碎包在面食里,捏成耳朵的形狀,煮成一鍋湯藥,給病人服用。人們吃下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只耳朵也逐漸變暖。這藥的名字叫“祛寒嬌耳湯”。嬌耳,據說是餃子的雛形。而這位名醫,就是醫圣張仲景。
亂世中誕生的“醫圣”
張仲景名機,“仲景”是他的字,相傳他出生在南陽一個官宦家庭,從小篤實好學,在史書上看到名醫扁鵲的故事后,便對醫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雖然從小飽讀詩書,但他的愿望不是入仕為官,而是當一名大夫,盡己所能為百姓治療病痛。
在張仲景所著的《傷寒雜病論》序言中,張仲景引用孔子的話:“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他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并非“生而知之”的天才,從醫這條路,要有所成就,只能比常人加倍努力、刻苦鉆研。 10歲那年,張仲景拜師同郡的張伯祖學習醫術。他學醫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家炮制,不怕苦不怕累。張伯祖十分喜愛這個努力的學生,將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比張仲景年長的一個同鄉何颙對他十分了解,曾說過:“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意思是你雖然思慮周密,但是沒有做官的氣質,如果改學醫,將來定能成為一代名醫。何颙的話更加堅定了張仲景學醫的志向。 盡管熱心醫術,但在東漢末年舉孝廉的制度下,張仲景還是承襲了家門,被州郡舉為孝廉,當上了長沙太守。 張仲景雖身居要職,但還是希望能用自己的醫術,為百姓解除病痛。然而在那個時代,做官的不能隨便進入民宅接近百姓??墒遣唤佑|百姓,就不能為他們治療。張仲景想了一個辦法,他讓衙役貼出安民告示,擇定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打開衙門大門,讓有病的百姓進來挨個接受診治。他的舉動震動鄉野,百姓對張仲景更加擁戴。有人說,“坐堂大夫”這個稱謂就是后人紀念張仲景的。
看的病人多了,張仲景自己的醫術也大有提升。上門求醫的患者大部分都能治好,唯獨一種病,他也感到棘手,那就是瘟疫。 東漢末年,戰事頻繁,百姓顛沛流離,各地接連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會稽,成千累萬的人被病魔吞噬,十室九空,到了“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的地步。著名的“建安七子”中,有四位死于建安年間的瘟疫。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張仲景的家族本是個大族,人口多達兩百多人。從建安初年開始,不到十年的時間內,三分之二的人都被瘟疫奪去了生命。 面對瘟疫的肆虐,張仲景心中十分悲痛。而一些庸醫、巫醫卻在此時趁火打劫,不精研醫術,反而昧著良心賺錢。病人的疑問只管口頭應付,病沒怎么看,藥已經胡亂開出去了。還有一些人,打著治病長生的旗號,招搖撞騙,愚弄百姓。 據說有一日,張仲景碰巧遇到一個巫醫在為一個老人家做法,經了解,原來老人家的兒子在戰亂中死去,老伴又剛剛病亡,因此悲傷過度,精神有些恍惚。張仲景見狀,便開了一劑甘麥大棗湯,喂老婦人服下,半天后,老人恢復過來。眾人以為是神靈相助,張仲景卻道:“世上無鬼神,是人自騙也。甘麥大棗可養心、調肝、安神、顧可治。”據說這就是“甘麥大棗湯”的來歷,這個知名方劑至今仍被廣泛應用。 在當時致病的傳染病中,百分之七十的人死于傷寒。張仲景明白,想要控制瘟疫,必須徹底根治傷寒病。張仲景見到了那么多病痛的百姓卻無能為力;見識到恐怖的瘟疫可輕易摧毀一個家庭,他痛下決心,要與瘟疫宣戰,而這場戰爭,一打就是數十年。 公元205年,張仲景辭去長沙太守的職位,來到嶺南隱居,潛心研究傷寒,著手撰寫《傷寒雜病論》。他“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刻苦研讀古代醫學著作,廣泛借鑒前人的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四處收集民間驗方,結合自己豐富的臨床診斷經驗,尋找治療傷寒病的方法。經過幾十年的奮斗,這本十六卷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終于面世。
《傷寒雜病論》對于中醫,乃至世界醫學都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它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學著作之一,也是我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巨著。
細究其意義的話,首先,對于傷寒病,這本書系統分析了傷寒病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書中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如麻黃湯、桂枝湯、柴胡湯、白虎湯、青龍湯、麻杏石甘……這些著名方劑,經過千百年來臨床實踐的檢驗,都證實了有較高的療效,并為中醫的方劑學奠定了堅實基礎。后來的不少藥方都是從其中發展而來,張仲景因此被稱為“方劑之祖”。 其次,這本書還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首次記載了人工呼吸、藥物灌腸和膽道蛔蟲治療方法??梢哉f,《傷寒雜病論》總結了張仲景畢生的行醫經驗,他診治過的癥狀都被記錄在這本書中。 根據史料記載,張仲景的著作,除了《傷寒雜病論》之外,還有《辨傷寒》十卷,《評病藥方》一卷、《五臟論》一卷、《口齒論》一卷、《療婦人方》兩卷,可惜這些珍貴的醫學著作早已失傳。而最初的《傷寒雜病論》也險些失傳,幸好被后人發現,經過整理成為如今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而在中醫學領域的四大名著里,這兩本書都在其列,由此可見張仲景對中醫學的重要貢獻。 生于官宦家庭,卻愛民為民;妙手回春,卻不圖榮華富貴;醫術高明,卻毫不吝嗇自己的醫學成果,將猶如珍寶的藥方記錄并流傳下來。張仲景不僅是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者,更是心懷天下的圣人。他以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彪炳千秋,“醫圣”之名,他當之無愧。
醫圣懸壺濟世 千年間崇敬追思不斷
早在明清時期,南陽民間就在正月十八仲景誕辰日舉辦拜祭活動。時至今日,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張仲景,既是對醫圣、先賢的敬仰追念,也是百姓對健康的祈盼。 位于河南南陽的仲景墓經歷了民間乃至官方的多次修葺,清末,醫圣祠祭田多達600畝。1935年,章太炎、陳立夫等99位民國名人和醫學界人士聯合倡議,重修醫圣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非常重視祖國醫學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工作,曾多次撥款對醫圣祠進行修葺。1988年,南陽醫圣祠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全國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 張仲景誕辰祭拜活動,因有其歷史人文價值、生命科學價值、民間藝術價值、民俗傳承價值和現代應用價值,在2007年,被正式列入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醫圣張仲景誕辰祭拜儀式已經成為仲景宛西制藥集團每年開春后的第一件大事。為弘揚和傳承張仲景中醫藥文化,秉持過往傳統,仲景宛西制藥公司每年都會在位于醫圣故里的西峽縣——中華醫圣苑舉行隆重紀念祭拜典禮,供數萬民眾參與祭拜。
在往年的儀式上,民眾代表分別向張仲景雕像敬獻花籃,上香,敬獻山茱萸、山藥、丹皮、地黃等六味優質中藥材,誦讀醫學經典《傷寒雜病論》序文,并宣讀《仲景文》。人員集體向張仲景雕像施禮鞠躬,萬人齊聲吟唱《醫圣頌》。祭拜儀式之后,現場還舉辦舞獅、舞龍等民俗文化活動。典禮結束后,民眾還參觀仲景百草園、碑林,紛紛撞響醫圣鐘,祈求健康。在醫圣山下,老中醫義診臺和大戲臺同時啟動,整個典禮隆重熱烈。今年由于疫情原因,為避免人群聚集,活動現場有所縮小。
2021年3月1日,恰逢醫圣張仲景誕辰1871周年,為了滿足因交通、時間等限制而不能親臨現場的民眾,仲景宛西制藥還增設線上祭拜活動。人們只需拿起手機,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活動頁面,便可向醫圣敬獻花籃、上香等,還可以為至親好友祈福,分享、傳遞福運。
千年經方得傳承 天然藥庫濟天下 醫圣精神血仍熱
南陽是醫圣張仲景的故鄉,也是他的長眠之地。這里位置得天獨厚,是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帶,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中藥材資源豐富。歷史上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百草經》收載藥物365種,其中南陽的傳統品種就有259種?!侗静菥V目》中收錄的1800多種藥材,南陽就有1300多種。早在宋代,這里就有“茂林修竹地,桐漆茱萸鄉”之稱。
誕生于醫圣張仲景故里的仲景宛西制藥,堅持“突出繼承弘揚張仲景中醫藥文化,突出八百里伏牛山中藥材資源優勢,突出中藥現代化、制造現代中藥”的經營理念和“藥材好,藥才好”的制藥理念,用現代科技、造現代中藥,擁有仲景牌六味地黃丸、逍遙丸、月月舒痛經寶顆粒等名品,著力打造工、農、商、食品、醫療、養生一體的大健康產業,將醫圣的濟世仁心和寶貴的醫學知識用現代技術傳承下去,持續造福百姓。
醫圣文化的傳承,需要有儀式感、凝聚力的載體來體現。仲景宛西制藥的一系列創舉,旨在傾心傳承和弘揚仲景醫藥文化。盛大的祭拜典禮,大型中醫藥普及、仲景學術思想研討會等多種活動,仲景文化廣場、仲景百草園、仲景文化展廳等一系列硬件設施,都成為人們了解張仲景、學習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窗口。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公司總部地址: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金岱工業園區文興路22號 總部電話:0371-69329999 傳真:0371-69329999
頁面版權所有 ? 河南張仲景大藥房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備12001495號-1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鄭州
版權所有 ? 河南張仲景大藥房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備88107103號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鄭州